这是高铭看到的便于自己理解的单位。
其他帝王看到的自也是会转化为他们所能理解的单位!
当排行榜进行总结后,诸多帝王看着这产量,不由得发出感慨!
【李世民:大唐如今年产量也有0.8亿吨,但我们人口不及大明,还是需要鼓励大家多生孩子,多少还是吃了一些人口的亏!】
李世民这么一算,觉得自己做得还是不错的。
不过他却不敢算百姓的人均粮食。
因为大唐世家贵族太多了。
大部分粮食都掌握在他们手中,就是他这个皇帝,有些事都需要仰仗世家。
而这大明君主从其各种措施来看,他不需要顾忌太多。
那么多贪官说杀就全杀了,完全不怕自己会镇不住那些权贵。
【徐达:这还只是我们大明建立不久,以后在陛下的带领下,我们大明的粮食产量一定会更高。】
【多尔衮:那又如何?还不是在我们大清之下,说明我们大清更好。】
见不少帝王都认可明朝,多尔衮这位摄政王不乐意了。
现在大清皇帝才几岁,整个大清都是他说了算。
他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皇帝!
如果大明好,那不是显得他们大清名不正言不顺么?
这不利于他们接下来要统治的中原王朝!
【嬴政:若是朕有这么多粮食,很多事情做起来就不需要这么束手束脚了!】
战争时,粮食可比钱好用多了!
但遗憾的是,大秦目前耕地面积不多。
也缺乏许多更高效的工具,铁器都才刚用到农耕中。
年产量只有0.25亿吨产量左右。
【赵匡胤:在我看来,大明王朝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。】
不管这些帝王什么想法,他们都是才情不凡之人。
这种对百姓的厚待,能彰显其“仁慈”“爱民”的一面。
他们只会赞同,至于贪官,上位者并不是特别在意。
……
在他们的热议中,排行榜第二的大清也开始播放了……
但出人意料的是,一开始播放的内容并不是大清。
而是依然以明朝为背景。
随着欧洲殖民与全球贸易兴起,大明与外部贸易频繁。
中亚丝绸之路附近城市,甘肃,陕西与外部交易频繁,一种名为在番麦(玉米)的农作物被一名商人买下。
开始了试种植,发现这种产物不仅容易活,十分耐旱,而且产量非常不错。
不过并未普及,只是靠近中亚丝绸之路有人种植和交易。
同样是明朝,这种农作物也从西南陆地面方向传入。
葡萄牙人也在经过澳门时,将玉米传入了中原王朝。
多地开始有人种植,但仍未大规模普及……
画面一转,明朝万历年间。
福建商人陈振龙抵达名为吕宋(菲律宾)的国家,发现了一种名为甘薯的产物。
这种农作物不仅产量惊人。
而且取种种植简单,只需要截取枝条就能直接栽种。
鲜薯一亩的产量足足有两三千斤。
而水稻在当时的平均产量只有两三百斤!
当看到吕宋方面的人在向陈振龙介绍这种产物时。
天幕上的帝王们也都不淡定了!
【嬴政:亩产两三千斤?!竟然连薯叶都能直接食用!这是神物啊!!】
【李世民:太惊人了,不管是番麦还是甘薯,不仅适应性强,产量还如此惊人!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主食使用!】
【朱元璋:确实是神物!既是在我大明发现的,那我大明岂不是有望成为千年王朝?就算折合成现在的主粮,那至少也是三四倍水稻的价值!】
【朱元璋:徐达,立马安排人去这几个地方,找那些胡商问问看。】
【徐达:是。】
“如果没有天灾人祸的话,那粮食自然是够的,明朝中后期人口明显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,只可惜……”高铭看见朱元璋的发言,也忍不住感慨道。
粮食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。
……
此物堪称神物,作为一个商人,一个大明人,陈振龙一下就看出了这种产物的巨大价值!
虽然吕宋严加看管,不允许任何人将其带走。
但商人陈振龙却将薯藤缠入缆绳带回了福建。
从而在次年大旱中,大大缓解了饥荒!
因此逐渐有人开始种植。
不过也局限于广东,福建几地。
其实更早时候,也有东莞人陈益从越南偷偷带回薯种。
但因缺乏官方支持,没有像陈振龙这样的机会。
连局部推广都没能顺利开展。
而这两种作物,到明末清初的时候,推广范围逐渐越来越大。
同样明末清初,马铃薯土豆也传入了中原王朝,局部地区开始种植!
产量与适应性几乎与番薯类似,也是一种非常惊人高产的农作物!
【李世民:又一种高产作物?!这个什么大清运气这么好?!大明为他们实验其他两种农作物,这又一种高产农作物问世,那以后还有什么饥荒?】
【赵匡胤:越是往后的王朝,在这排行榜上,果然越是有利!】
帝王们都羡慕不已!!
【多尔衮:果然我大清的天眷顾!!】
【朱元璋:百姓们能过上好日子了吗?】
如果能的话,他倒是多少会有些迟疑……
不过敢逼死自己嫡系后人者,还是都得死!
【刘邦:在我看来,有这么多高产农作物已经非常了不起了,可这……仅仅是第二吗?这龙国的粮食产量还能更高?】
画面继续播放,现在播放的不是新品种的农作物得到推广。
而是有关于粮食上的政治博弈。
当玉米,番薯,土豆等农作物大范围扩广开来时。
已经是大清初期了,许多留着金钱鼠尾的百姓映入众人眼内,引起不小的反响。
【嬴政:这就是大清之人?怎如此丑陋?头发怎么成了老鼠尾巴?】
【刘邦:但许多人的面相看起来确实是我中原之人。】
【朱由崧:是剃发易服令,清贼逼死我大明皇帝后,便要所有人都得如剃发!】
【李世民:剃发易服?!就算是为了维护新王朝的统治,这样的手段也有些过了。】
纵然是始皇帝一统天下,书同文车同轨,毁掉了不少书籍之类的。
却也没有要强制六国剃发易服。
【朱元璋:有些人不像是中原之人,朕的大明竟是被异族所灭?】
事关大明,朱元璋看得更加仔细,那天幕上除了一个主画面外。
四周还有许多小窗口画面。
里面播放的是一件件与粮食有关的故事。
正是这些事情,汇聚成了大清惊人的粮食产量。
【嬴政:异族!?】
这一发现,当即也牵动了始皇帝嬴政那一条敏感的神经。
而接下来天幕展示的画面,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。
清初,由于多种农作经过明朝的沉淀。
在这时期得到了爆发。
但百姓们却没有过上好日子,反而是更难了。
大清入关后,表面上许多都是沿用旧朝的制度。
但实际上却是重税压榨农民。
同时发布了“圈地令”,允许满族贵族侵占汉人农田。
导致大量汉民失去土地。
除此之外,汉人们交不起高额赋税。
被迫“投充”成为了清廷贵族的奴仆。
自己的田地,财产全部都被清廷贵族占为己有……
而在这些关乎田地,粮食的新律,以及剃发令下……
大小叛乱不断,饿殍千里,鲜红充斥着一个个画面……
就是现在多尔衮依然在南下清除叛乱的路上!
【朱元璋:这么多的土地,这么多粮食,你们就这样对待天下百姓!你们可真该死啊!!】
【赵匡胤:虽然粮食产量确实提升了,但比起大明来说,百姓们所能得到的粮食却更少了,作为一个王朝开端,叛乱如此多,如此多苛政,还真是少见,按理来说,稳住统治,怀柔才是上策。】
【李世民:这些大清之人不同,他们的行事风格看起来带有很重的游牧风气,目光短浅,行为不顾后果,或许一开始只是想劫掠一番便走,就是苦了百姓。】
多数皇帝上台后,也会清除对手。
但不会这样去掠夺,强取豪夺百姓的田产,从而导致新朝代建立后。
竟还会起这么多叛乱!那不划算,对名声也不好。
【忽必烈:征服,胜利,总是伴随着血腥!这有什么好奇怪的?!】
【多尔衮:没错!】
多尔衮感觉自己总算是找到了知音。
【嬴政:不过有这几种农作物在,后世君主哪怕是一头彘,人口也必能再度腾飞,不过却令人甚是不喜,如此好事竟落在了异族身上。】
【朱元璋:就好像是一个小瘪三登上了历史舞台。】
【嬴政:不错,若是有机会,朕必除掉这异族!】
【刘邦:呵呵,你不会是盯上他们的粮食了吧。】
【嬴政:是你有这种想法,才会如此怀疑朕的吧。】
嬴政没有否认,现在斥候派出,最新消息还没有送来。
但如果真如之前猜测的那样。
他们在同一个世界了。
那拿下大清,不仅是能让自己念头通达。
更是有利于大秦未来的好事!
从那些贵族手里掠夺粮食,他一点负罪感都没有。
就算粮食抢不到,那弄到那些高产量的农作物种子。
也能改变大秦的生活质量。
这是利在当代,也功在千秋的双赢之事。
【刘邦:我等可不是暴君,想要的东西,自会通过更合适的手段去拿。】
刘邦夹枪带棒的讥讽道。
多尔衮内心却多了一些不安。
这些历代的皇帝,似乎盯上了大清?
这可不是什么好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