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春风像一匹柔软的绸缎,轻轻拂过陈恪的脸庞。
他站在官道旁的山坡上,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,深深吸了一口气。
泥土的芬芳、野花的香气和远处炊烟的味道混合在一起,这是他在现代从未体验过的纯粹。
“穿越者守则第四十四条,”陈恪从怀中掏出那本已经翻得卷边的笔记,用炭笔添上一行,”放慢脚步,才能看清这个时代。”
他记得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说过,古代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,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和心境的变化。
作为现代人穿越到明朝,他太急于证明自己,太执着于科举功名,却忘了感受这个时代本身的魅力。
陈恪调整了一下背上的书箱,继续向前走去。
这次他刻意没有雇车马,而是选择步行前往杭州。
母亲王氏为他准备了足够的干粮和盘缠,临行前还偷偷在他包袱里塞了一包桂花糖。
“娘,这次儿子一定给您挣个举人回来!”陈恪记得自己当时拍着胸脯保证的样子。王氏只是笑着摇头,用粗糙的手掌摸了摸他已经长出胡茬的下巴。
“平安回来就好。”母亲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回荡。
官道两旁的杨柳抽出嫩绿的新芽,远处田野里农夫们正弯腰插秧。
陈恪放慢脚步,仔细观察着这幅生动的春耕图。
在现代,他只在历史课本上看过类似的插图,而现在,泥土的气息、农夫的吆喝声、耕牛的喘息都真实地包围着他。
“老伯,今年雨水可好?”陈恪停下脚步,向田边歇息的老农搭话。
老农抬起布满皱纹的脸,眯着眼打量这个穿着儒衫的年轻人:”回相公的话,春雨贵如油啊!看这秧苗长势,秋后定是个好收成。”
陈恪蹲下身,学着老农的样子捏起一撮泥土搓了搓。
湿润的土粒从他指间滑落,带着生命的气息。老农惊讶地看着这个不摆架子的读书人,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。
“相公也懂农事?”
“略知一二。”陈恪谦虚地说,心里却想起知乎上那些关于古代农业的科普文章。他指着远处一片梯田,”那边为何不种水稻?”
“哎哟,相公好眼力!”老农来了兴致,”那是坡地,存不住水,只能种些耐旱的黍米…”
夕阳西下时,陈恪婉拒了老农邀请他留宿的好意,继续向前走去。
他喜欢这种漫无目的的交谈,喜欢了解这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。
作为穿越者,他曾经满脑子都是”改变历史”的宏大抱负,却忽略了最真实的生活细节。
五天后,陈恪站在杭州城外的山岗上,望着这座江南名城。
城墙高大雄伟,城门处人流如织,远处西湖波光粼粼,雷峰塔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。
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。”陈恪喃喃自语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。他整理了一下衣冠,随着人流走向城门。
杭州的繁华远超他的想象。
街道两旁店铺林立,叫卖声此起彼伏。绸缎庄、茶楼、书坊、酒楼,各种招牌在夕阳下熠熠生辉。行人衣着光鲜,女子们穿着时兴的襦裙,发髻上珠钗摇曳。陈恪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幅活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