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还没有名字,叫你什么好呢?”
“小玉米吧,你以后的小名就叫小玉米!”
“大名呢?”庞定的脸色有些不好,“我说,你真想把她养大啊!我们虽捡了她,但我们没有能力养她!这不是我们欠她的吧!”
“是,但我们现在能怎么办!我问你,你忍心把她再丢回去吗?”
两人无语凝噎,许久后,琴出声。
“我们就先把她养大,至于她以后……”
琴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,她只知道,孩子大了,就要离开这个地方,离开她,去工作,去成家。
“你别管了,她以后跟我姓,就叫琴舒吧……多好的名字。”
今年,琴舒三岁了,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,镇上的人在庞定夫妻俩的恳求后,都默契地一起隐瞒着这个除了琴舒以外所有人都知道的秘密。
偶尔有人不怀好意地提起些什么。
“小玉米,你不知道吧,你是你爸妈捡回来的哦!”
琴舒每次听见这话便嚎啕大哭,在琴安慰后又若无其事了。她只当这是坏大人的恶作剧,这怎么可能呢。
琴舒只感觉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何比其他人的爸爸妈妈老一些,兴许是太过劳累,农活繁忙,看天吃饭,耗费巨大苦力却始终赚不了什么钱。
于是琴舒三岁多便能在妈妈身旁帮忙做一些小活了。
她懂事,懂事得让人心疼,在她心里,自己是全镇上最幸福的小孩,自己的父母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人,他们养育她,照顾她,她怎么报恩都不错。
“妈妈。”
“妈妈!”
“妈妈?”
因为小玉米的存在,琴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倒也被增添了许多乐趣,她期待每一次女儿叫自己的瞬间,欣喜每一次女儿蹦出来朝自己要抱抱的瞬间,感动每一次她小小的身躯帮自己干活的瞬间。
“妈,他们背上东西是去干什么?”琴舒疑惑地问妈妈。
“他们去上学了,就是读书,小玉米再长一岁也可以去上学喽!我们这儿的人,都要上学才有出息!”琴停下手中剥花生的动作,温柔地抚摸小玉米的头发。
“好!我也要去上学!”琴舒开心地蹦蹦跳跳。
琴舒不知道,她比其他小孩子晚上一年学,因为这一年庄稼收成不好,琴与庞定靠做一些杂活才勉强攒够琴舒的学费。
“不管咋,别人有的,我们小玉米也要有!老娘我拼死拼活也要给她!”
年底,琴外出打工的两个女儿终于回家了,一回来瞬间感觉“天塌了啊!”
“爸妈,你们什么意思?我们不在家的时候,你们……你们又造个娃?”她们目瞪口呆,半天挤出一句话。
“别瞎说!偷偷跟你们说……”
两个女儿瞪大着眼睛望向琴舒,琴舒正甜甜地冲她们笑。
“什么都不许告诉她!敢多说俩字我打死你俩昂!”琴皱起眉头,眼神警告。
“玉米!来,叫姐姐。”琴舒展眉眼,招呼琴舒过来。
“姐姐,姐姐,姐姐!”琴舒甜甜的小奶音重复着叫着。
两位少女的心瞬间被俘虏了,这么可爱的小玉米,谁能不喜欢呢。就连镇上其他对琴舒有偏见的人,看见琴舒弯弯的眉眼,也莫名会心情很好。
两个姐姐在家的时候,琴舒更加像家里最受宠的小孩。
田间地头,或是热闹集市,两个姐姐随时都在陪着她,她累了,张开手就有两个人抢着抱她,她困了,两个姐姐就一边哼着儿歌,一边把她扛回家。
“不是亲的,可以这么亲啊?”路人总会惊诧地窃窃私语。
两个姐姐总会瞪那些人一眼,同时确保琴舒什么都没听到。
相聚日子不长,可两个女孩心里早就把琴舒当成亲妹妹了,以至于她们再次离开家去打工的时候,又多了个舍不得的人。
“玉米,你好好长大,好好读书,不要像姐姐一样,十六岁就外出打工,一事无成,四年都没空回家。姐姐该走了。”
那天,琴舒哭了很久很久,琴哄了足足半天她才平复。小孩子不懂为什么要离别,只知道对她很好的两个姐姐不见了。
今年,琴舒六岁了。琴该送她上小学了,除了邻居家一起长大的朋友们,她认识了新的同学。
像往常一样,琴舒坐在琴大腿上,掰着琴大大的指甲摩擦着。
“妈,我们家很穷吗?”玉米问。
“为什么这么说?”琴猛地忐忑起来。
“我们班级里有的同学,有好看的文具,好看的鞋子,他们的衣服也没有补丁,但是我的……”
琴心一颤,家里的确穷,夫妻俩普普通通的农民,家里的地也没有其他人家多,镇上有的人赶上好风口,做一些小生意赚来了钱,与人家相比,琴家确实清贫。
她突然觉得自己愧对玉米,没有给小玉米好的一切,却把她留下来养着。
“小玉米,谁说咱家穷啦,你想要新衣服新鞋,咱这就去买,妈跟你讲,你得定义好穷这个概念,家里虽然没有很多钱,但我们不叫穷!”
她拉着玉米站起来,“走,咱去买新鞋去!”
琴舒的小脸上绽放开兴奋的笑容,心里默默念着,我们家不穷呢!
琴骑着三轮车,带上玉米,来到镇上集市,琴舒一眼看上了班里其他女孩都有的帆布鞋,还带着印花,“妈,我想要这个。”
琴拿到手上翻看一遍,笑着说:“行,就这双,喜欢就要。”
“老板,这个多少钱?”
“27。”
“27啊,便宜些吧。”琴的脸上有些尴尬。
“咱这工厂批发价,别家比这都贵,不能搞价奥。”
琴舒看见琴窘迫地攥着钱袋子,突然就什么都不想要了,她放下那双鞋说:“妈,这鞋不好看,我还是喜欢你给我做的,妈,咱回家吧。”
琴笑了,可是笑中有那么多的歉意,她给玉米买了棉花糖,试探性地看着玉米,可是玉米吃得那么开心,好像全然忘了要买鞋的事情。
小玉米,妈确实亏待你了,可你竟是那么懂事。
回家后,琴扯布,扎鞋垫,给玉米做了双新鞋,鞋上还绣上了可爱的图案。
琴舒穿上就嘻嘻的笑,欣喜地跺着脚。她去到学校一阵炫耀,她多想大家知道,我家不穷,穷又怎样,我妈妈亲手给我做的鞋,小玉米专属,你们有吗?哼!
小孩子的难过高兴都是睡一觉就忘。
她每天乖乖地去上学,农忙时熟练地协助妈妈干活。
她放学就跑去邻居家玩,晴天玩过家家,雨过玩团泥巴,玩到天黑,妈妈会大声喊:“小玉米!回家吃饭!”她就像小兔子般跑回家。
琴家是典型的农村庭院结构,入门穿廊,有个院子,经过修的很陡的楼梯来到二楼,楼上就是家人晚上睡觉的地方。
院子中间,摆着很矮的小木圆桌,今天晚饭又是玉米最爱的番茄鸡蛋面,她用她的小木碗,每次都能足足吃五碗。桌子后面墙角堆满了家里灶上烧火,冬天取暖要用的木柴。砍木材的任务,一直是爸爸庞定负责,他经常在那个角落,拿起斧头,一砍就是一下午。只不过在琴舒上学不久,庞定外出打工后,这些柴也要琴一个人劈了。
院子后面,有棵石榴树,树每年都结果,石榴树下是鸡鸭鹅的笼子,笼子里会在某天清晨让人惊奇地摸出几颗蛋,琴总故意地欣喜大喊:“玉米!今天又有鸡蛋吃喽!”鸡鸭鹅却老是不听话,跑到前院惹人赶。树后是茅厕和猪圈,琴舒还记得她五岁时被鸡追只知道狂跑着喊“妈!”的憨态,那时还不小心摔破了膝盖。
院子前面,是大门口,闲暇时人们就聚在门口玩,家里有只黑白相间的小狗,琴舒三岁时它刚被抱回家作为看门狗,被琴舒起名叫“小灰”,小灰总卧在那里看门,琴说它实在好养活,像小玉米一样,只要喂饱就行,家里人他与琴舒最为亲切,总是用头去蹭琴舒的手,一直等到琴舒伸手摸摸它,它才心满意足地离开。
就是这样的院子,琴舒觉得太大了,仿佛怎么疯闹都跑不出去,在院子的每一个角落,都有她爱的母亲的身影。
她还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模样,不了解亭空镇之外的天地,就是这样的院子,只要妈妈在,她想就是呆一辈子也好。
院子很大,大的装不完琴舒无忧虑的童年。
院子很小,在后来的程芷看来,它实在小的可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