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有才想了一下:
“如果盖两间草房的话五十块钱足够了,要是盖青砖瓦房要八十块钱。”
“我盖青砖瓦房。”
赵有才抽了一口旱烟,吐出白色烟雾:
“那就等小麦收完,我给你找几个人去盖房,工钱一个人一天五毛钱,青砖村里就有我让人给你送来,瓦片看看用多少块,到时去茅山大队拉,房梁和窗框找村里的木匠做,玻璃茅山大队也有,一起拉回来就行。”
李婉晴从兜里拿出八张大团结放到桌子上:
“赵叔,你费心了,这八十是盖房子的钱,你看着安排,如果不够再跟我说。”
说完她又从兜里拿出一盒烟,是上次给赵叔那盒,她把烟放到桌子上:
“这烟我留着也没用,赵叔你留着抽吧。”
没等赵有才拒绝,李婉晴转身就离开了,赵天河望着李婉晴的背影:
“长得真好看啊!”
赵婶一巴掌拍在他的身上:
“别看了,人家姑娘那么有钱,能看上你?”
赵天河摸了摸脑袋小声嘀咕:
“那可不一定。”
李婉晴回到知青点,王秋月已经把洗澡水烧好了,李婉晴端着水去洗澡间洗澡,洗完以后,把水倒进沟里。
她回到屋里,吴晓娟瞪了她一眼,李婉晴没有理她,躺在床上睡了,明天早上轮到她和王秋月做饭。
翌日,当第一缕曙光划破夜幕,天空是淡淡的青灰,似蒙着一层薄纱,透着如梦似幻的朦胧。
李婉晴和王秋月五点起来,先去洗漱,洗漱完李婉晴开始生火,灶里的火燃起来后,王秋月把红薯切成块,放在锅里煮,等红薯块煮熟后,把和好的玉米粉倒进锅里搅拌,锅里的玉米糊粘稠就可以盛出来了。
李婉晴在房子后面菜园里摘了几根黄瓜,茄子,菜园挺大,种了茄子,豆角,辣椒,土豆,黄瓜,豇豆等。
茄子蒸了十分钟,拿出来晾凉,加蒜,盐,酱油和醋,拌黄瓜和拌茄子就做好了。
李婉晴上辈子放学以后,经常帮着父母干活,做饭的手艺还不错,只是后来经常吃食堂,就没再做过。
饭做好了,所有知青起来洗漱,然后开始吃饭,钱浩夹了一块茄子放进嘴里:
“今天的茄子拌的真好吃”
张天福吃了一块黄瓜:
“这黄瓜的拌也好吃”
另外几个知青也道:
“今天的菜确实好吃”
曹丽萍翻了个白眼:
“有吃的就不错了,还挑什么?”
吃完早饭,大家都来到地里上工,李婉晴领了镰刀,走到地里,小队长还是给她分了三垄地,不过捆麦秆的换人了,是一个利索的大娘。
李婉晴还没有开始干,就听到旁边有两个人蛐蛐她:
“这个李知青真厉害,竟然比村里的男人还能干,要是以后能成为我儿媳妇,我睡觉都能笑醒。”
“哼,看她长得一副狐狸精的样子,以后也不会是个安生的,谁娶家去谁倒霉。”
李婉晴回头一看,是两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,一边看着她一边指指点点,李婉晴手里拿着镰刀,看着两人的方向把镰刀掰弯,两人吓得当时就闭了嘴。
镰刀可是铁的呀,这个小姑娘轻松就掰弯了,然后..又掰直了,腿有点抖怎么回事?
李婉晴见二人的样子,知道被吓住了,也不再理会,戴上帽子口罩手套,开始割麦子。
今天李婉晴没有割太快,但速度也超过所有人,中午的时候,割完了两垄地就回去做饭了。
王秋月累的垂着头,嘴里念叨:
“哎呀,累死我了”
回到知青点,李婉晴生完火,王秋月从菜园里摘了几根茄子,回来后把茄子洗干净,土豆削皮。
李婉晴把茄子撕成条,土豆切成块,锅里加了点荤油,把茄子放里煸炒,加水放土豆,再把调料放里面。
王秋月已经把玉米粉和好,一块一块的贴在锅边,盖上锅盖,知青们都陆续下工回来了。
等玉米饼蒸好以后,李婉晴把锅盖打开,玉米饼装盆里,用勺子把茄子土豆碾碎,盛进盆里。
吴晓娟看了看罐子里的荤油大喊:
“你怎么用了这么多荤油啊?这一罐荤油,我们是要吃两个月的。”
李婉晴疑惑地道:
“就这么点荤油要吃两个月?”
赵来娣道:
“是啊,我们没有票买油,只能省着点吃。”
李婉晴:
“…….”
钱斌:
“大家快吃吧,夏收太累,我们就当补补。”
李婉晴拿着饭盒装了一盒茄子酱,拿了两个玉米饼子开始吃,吃饭的时候,李婉晴问钱浩:
“钱知青,我昨天看到山脚下有一座破房子,那里住的什么人啊?”
钱浩:
“那里住的都是下放改造的人,你以后离那些人远点,免得受牵连”
“他们什么时候来的?”
钱浩想了想:
“今年二月份吧”
钱浩和赵来娣,杨桂芝,张天福是来的最早的知青,已经三年了,姜建国,孙成武,吴晓娟和曹丽萍是去年来下乡的。
吃完午饭,李婉晴和王秋月收拾完厨房进屋休息了。
下午继续上工,李婉晴割完了剩下的一垄地,找到记分员赵艳红,赵艳红检查完以后,给她记了十二个工分。
李婉晴把镰刀还回去,在地里转了一圈,在最偏的地方看到了五个人,四男一女。
几个人虽然穿的很破旧,但气质跟村里人不一样,有两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,戴着眼镜,两个满头白发的老头,还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,个个面黄肌瘦,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。
五个人似乎感到有人看他们,朝这边望过来,李婉晴向他们点了一下头,转身离开了。
李婉晴看了一下手表,已经快四点了,她朝山上走去,走到深山,用石头打晕四只野鸡,两只捆在一起。
李婉晴拎着四只野鸡朝山下走,到了山脚下,走到那个低矮的草房门口,门没锁,她打开门走进去。
屋里有一张大炕,炕上面铺的芦席,有五个破旧的褥子铺在炕上,窗户是用报纸糊的,透着微弱的光。
炕的右面连着一个小泥炉子,炉子上有一个陶罐,旁边的架子上放着几个缺了口的碗,筷子是用树枝做的。
李婉晴看了一圈,把两只野鸡放到地上就离开了,回到知青院的时候,王秋月刚回来做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