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过两日老大就回来了,这次秋收就你们四兄弟干吧,我和你们娘身子骨不行,估摸着干不了重活。哎,这次一病,怎么都不见大好,还是这疼那疼的。
左右家里的人也多,老二家里的,你也去地里干活。老大家里的负责在家带孩子,打猪草,做饭洗衣喂猪喂鸡。这样安排,你们觉得怎样?”
其他几个儿子点头,表示没意见,反正每年他们都要下地,谁都躲不掉。唯一意外的,是今年爹娘不下地,干活的变成了大哥。
就挺好的,没想到大哥还有下地的一天。徐老三老四神清气爽的,大家都一起干活,才是最公平的。
“娘,大牛要念书,怎么有空下地呢?”
“念书也不急于一时,他一年到头都要念书,偶尔也要歇息几天,让脑子清醒清醒。
再说了,当今圣上重视民情,老大帮着家里秋收,也是体验百姓辛苦,若他日做了官,必能更好的为百姓谋福祉。”
“不是,娘,大牛他干不了那些……”
“咋就干不了了?”老陈氏脸一沉,“咱们家从他出生就是泥腿子,每年除了种地就是种地,他怎么可能不会。他是家里头的老大,凡事都干在前头,为弟弟做榜样。
还有你,韩氏,你是大嫂,都说长嫂如母,我和你爹年纪大了,身子骨也不好,家里头的事你该多操心才是。这个家,以后就要靠你和老大操持拉把了。”
嗯,等分了家,以后家里的事儿让他们就去找老大吧。
“不是,爹娘你们还年轻着呢,我啥都不懂,哪就能操持家里了,还是得有你们撑着,你们在,我们才有主心骨。”
韩氏大骇,老不死的瞎说啥,想把她和当家的坑死吗?
长嫂如母,她呸!
陈茹微微眯起眼,老大媳妇不像她想的那么蠢啊。平日里看来是揣着明白装糊涂,在她面前装大尾巴狼。
“爹娘,秋收你们真的不管了?”爹娘不在,徐老二心里没底。
“不管,好不容易把你们拉拔大,我们现在只想过几天安生日子。这次就当是给你们一个考验,看我们不在,你们干的咋样?
爹娘相信你们都是能干的,先说好,我不管你们平时咋样,秋收时候不许躲懒,谁躲懒谁就给我滚出徐家。”
徐老三盯着自己爹娘,秋收都不管了?真不管了还是就是说说?还有大哥,老娘真舍得让他下地吗?
他都不记得大哥上次下地是啥时候。
“爹,你觉得呢?大牛一个念书的真能下地吗?”
“听你娘的,老大是该好好干干农活了。”几兄弟都干活,就他一个闲着没事干,像话吗?
韩氏:……
“不是爹,当家的学业真的很重,他平日不敢休息一天,知道家里不容易,就想早日考上,让大家好过一点。”当家的啥样她不知道吗,秋收的苦他真吃不了。
两个老东西身强力壮,每天吃恁多东西,咋就不能下地干活了?
“我就是看老大念书辛苦,才好心让他歇歇。行了,这事就这么定了。”
“听你们娘的。”
韩氏绝望,公爹就跟个傻子一样,婆婆说啥他就附和啥。一个大男人,脑子里都是芦苇絮吗?没一点自己想法。
当家的辛苦念书是为了啥,还不是为了这个家,为了他们徐家的荣光。他们不但不体谅他,还以为他在外头享福咧。
平日里几个小的眼红他就算了,现在连老的也如此不懂事,相公知道了该多难过。
韩氏很为在县城辛苦念书的相公不值。
算了,老东西说啥随便他们说,她不和他们争辩,最近两个人嚣张的很。等当家的回来后自然有办法让他们重新分配活计。
有些人就是天生贱骨头,非要人管着才行。
韩氏一心期待徐大牛归家,等他回来,自己就不用再被折磨,不用再天天出去打猪草了。
天知道打了这么几天的猪草,她黑了多少,手粗糙了多少,好几年都白养了。
“老二家里的,你多做几个窝头,鸡蛋都煮上,我和你们爹一会要上山,我们可能到日头下山才回来。”
“嗳!”
“娘,你和爹身子骨不是不好吗?上山干啥?”韩氏听到鸡蛋全煮上,心肝都在流血。
昨天鸡下了七个蛋,七文钱就被他们糟践了。就算上山也不用带吃的,谁家午晌会吃饭?
“我们乐意出去走走,需要你管?一会吃完饭赶紧出去打猪草,家里柴火也没多少了,你再去砍几捆柴回来。”
“柴火不都是男人砍的吗?”要她去砍柴火大家烧饭用,婆婆想屁吃呢。
她控诉的看着老陈氏,婆婆不带这么欺负人的。全家的重活,全给她了。
徐老二夫妻一看大嫂要发脾气,想着家和万事兴,大嫂能打猪草,他们已经很开心了。
“娘,砍柴的活一会我地里锄完草去干就成。”
陈茹无所谓的耸肩,有人上赶着要干活,她还有啥好说的。
“随便你吧。”
韩氏得逞的笑了。
看吧,她啥都不用争,自动有人上赶着帮她干活。
陈茹正眼都不想瞧韩氏一眼,两个儿媳妇,这个明显心眼多又坏。
饭后。
背篓里放着个水囊,两个窝头和几个鸡蛋,徐老头和陈茹第一次走出了徐家院门。
草垛子村。
“黑子,你伤好了啊?”
“嗯,好了,你下地呢?”
“嗯,这不马上秋收了吗?伺候好一些,兴许能多收几颗粮食。”
徐老头点头,以前原主也是这样的,秋收之前土地伺候的可好可好了。天天窝地头干到天黑才回家。
他会那么早死,也是累的加长期吃不饱饭,伤了底子了。
陈茹则是打量着这个村子。
这时候地多人少,每家都有个独立的小宅院。一眼过去,几乎全都是跟徐家一样的土坯屋。只不过有些人的屋子新点,有些旧点,还有些人的屋子比徐家还要破败。
只一眼,陈茹就知道这个村子很穷很穷。村里有两户人家住的的青砖瓦房。一个是里正家,一个是族长家。他们两家,也算是村里顶顶富裕的人家。
不是所有的穷山恶水都出刁民的。记忆里,村民虽然穷,民风却很朴实。